才子金聖嘆是扶乩降神大師?

2017-07-27
吃貨不孤獨

真讀書人天下少

不如意事古今多

本文試圖用一段文字來描述

一個用生命來成全段子的段子手

可能,實際沒有那麼精彩

也可能,實際比這還要精彩


01

金聖嘆(1608——1661年),本名采,又名人瑞。

明神宗萬曆36年戊申二月初三日降生,傳說他是文曲星下凡。

有一種說法說他出生時,孔廟中曾傳出一種神秘的嘆息,

因而名為“聖嘆”。

還有一種說法是:他出生時,

母親夢見一個穿着紫衣的人抱一幼兒置其懷裡,

驚醒後生下聖嘆。

與掌管文運的神之間發生聯繫,

顯然是後人驚異於金聖嘆的才學而關聯的。

能被文曲星附體的人生,一定是相當精彩了。

關於他的名字甚至還有另一種說法是:

他本姓張,因明亡誓不仕清,

於是經常嘆道:“金人在上,聖人焉能不嘆?”

從而改姓“金”,字“聖嘆”。

名字未錄入正史的民間才子,

雖然流傳了這許多故事,

但是終究還是抵不過時間沖刷,

連真實姓名都是如此地撲朔迷離。


02

金聖嘆在文人圈成名於“文學評論”。

通俗點說就是在別人寫的書上發彈幕。

但是發得深刻,發的有趣,

每條點評直戳要點。所以被人評價頗高。

胡適認為他是“大怪傑”,有眼光有膽色。

林語堂稱他是“十七世紀偉大的印象主義批評家”。

周作人說“小說的批,第一自然要算金聖嘆”。

美國漢學家王靖宇先生稱:

“要是在讀《西廂》評點時不經常觸摸這樣一個即使有點放蕩不羈、

但卻卓有創見的心靈,我們的閱讀樂趣必將大打折扣。”

他點評的到底多有趣呢,摘一條來看:

《水滸傳》第二十四回,潘金蓮用語言挑逗武松時,左一個“叔叔”,右一個“叔叔”,在對話中一連提了39次“叔叔”,到了第四十次時,忽然改口來一個“你”字,書上說:

那婦人慾心似火,不看武松焦躁,便放了火箸,卻灑了一盞酒來,自嚼了一口,剩了大半盞,看着武松道:“你若有心,吃我這半盞兒殘酒。”

金聖嘆在這裡批註:“以上凡叫過39個叔叔,至此忽然換作一你字,妙心妙筆。”

金聖嘆琢磨人心真是一把好手,

甚至,他評論作者的內心活動也是一把好手。

金聖嘆將《莊子》、《離騷》、《史記》、

《杜工部集》、《水滸傳》、《西廂記》

這六本書稱為“六才子書”,並計劃逐一點評,

但因為時間關係……最後只點評了後兩本(註:金聖嘆還點評了中國國運預測奇書《推背圖》)。

顯然,評論書是沒有辦法養活自己的。

所以金聖嘆必須得有別的生存手段

就好像郭德綱原先說拍電視劇是為了賺錢養活相聲。

金聖嘆不能拍電視劇也有自己的方法,他搖身一變。

變成了扶乩降神的金大師。開啟自己的freestyle。


03

明末清初是個大亂世,金聖嘆恰逢此世。

扶乩降神是當時很流行的地方文化。

這個活動,神秘、來錢快、出名快。

金大師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又深諳人性三味。

於是投入了扶乩降神的大軍中,並且是此類活動的翹楚。

他的扶乩降神,並不僅僅是普通村東頭的跳大神。

而是其有一個團隊,跟小劇場演戲一般,

對客戶進行詳細地多方調查,做一個劇目。

其中甚至有扮演神與生者即興對答,還要成詩成文

時尚點說,就好像明朝的《中國有嘻哈》。

金大師能隨時cosplay逝者與親屬進行freestyle。

Hei,man,這個活動好cool!

另一方面,金聖嘆的扶乩很像現代的催眠師。

其在降神過程中間不乏精彩文句,

他甚至虛構了“慈月宮”、“無葉堂”(多魔幻的名字)這樣的幻境,

收已逝女子為冥間弟子。

文句的精彩程度讓當時的文化人都自嘆弗如。

但是,在那個“子不語,亂離怪神”為主流意識的年代,

也能推測出,他這種做法是不被主流的文人接受的。

這也是他在文人圈中被人詬病的一段往事。


04

金聖嘆在民間被傳奇的原因是因為他“狂”。

這些“狂”的故事,組成了他的精彩人生。

話說他科舉考試屢試不第,其中一次參加科考時,

題目為“如此則安之動心否乎。”

(文言文翻譯過來就是:要這麼著,你動心不?)

金大師寫到“空山窮谷之中,黃金萬兩;白露蒹葭之外,有美一人。試問:夫子動心否乎?曰:動!動!動!……”連寫了39個“動”。

大家想想,這是正兒八經的公務員考試,

這麼湊字數玩,主考官當然不答應。

主考官追問原因,

金大師教育主考官:“孟子曰四十不動心,則三十九歲之前必動心矣。”

翻譯過來,金大師說:我寫了一個腦洞文,荒郊野外,黃金美女,咋整?

孟老夫子說了:三十九歲前動心沒毛病,四十歲以後就別動心啦。

就這樣,在考試的時候搞行為藝術的他就又被除名了。

科舉屢次不錄,他就繼續自己的跳大神事業。

民間流傳着一則他與錢謙益的笑話:

說金聖嘆的舅父錢謙益,老奸巨猾,原是明崇禎手下禮部尚書,幾番投降,當上清朝的禮部侍郎。這天,錢侍郎生日作壽,金聖嘆母命難違,前往祝壽。酒席宴上,有人讓金聖嘆做對聯。金聖嘆也不推辭,手握斗筆,飽蘸濃墨,寫道:“一個文官小花臉;”眾人一見,大驚失色,錢侍郞正在捋須的手一顫抖,不覺拔掉了幾根鬍子。心想,這小子也太狂妄了!這七個字可以亂寫?只見金聖嘆不慌不忙又寫了四個大字:“三朝元老……”眾賓客一見,臉上露出笑容。錢侍郎怕金聖嘆又來什麼邪勁,便走上前沖他伸大拇指:“人瑞,真人才也!”誰知金聖嘆卻冷冷一笑,毫不遲疑,“刷刷刷”寫完,把筆一擲,拂袖而去。眾人一看,只見金聖嘆寫下的是十四個字:“一個文官小花臉;三朝元老大奸臣。”錢謙益兩眼翻白,手腳冰涼,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這故事其實只對了一半,

錢謙益是降清的大臣,夫人就是著名的柳如是,

錢謙益最為人知的段子就是:兵臨南京城下時,

他媳婦柳如是勸他一起投水殉國,

錢謙益想半天沒轍了,最後走下水池試了一下水,

說:“水太冷,不能下”。

對,就是個這麼沒骨氣的文人。

但是,他跟金聖嘆的交集可不是舅甥關係。

而是因為錢謙益請金聖嘆到家中跳過大神,

作為東南吳地的文學大家,明末的時候就請金聖嘆到家裡做法事。

錢先生也有記日記的好習慣,還把法事做了個記錄,

這篇文章就是《天台泐(le)法師靈異記》,

裡面就記錄了金大師扶乩降神的過程。

天台泐師,就是金大師的業內名號。

這麼一位大作家給他寫文章,

相當於央視大導演給金聖嘆拍了一個《扶乩上的中國》啊。

所以,後人又把狂放的金與沒骨氣的錢謙益附會到一塊,也是難免的。


05

做過這些社會活動,他對人性的剖析往往會更加深刻。

他既是編劇、又是導演,甚至是主演。

那麼他自己的內心戲的豐富程度可想而知。

由此,他對文學評論也不僅僅是浮光掠影地點贊或者叫罵,

而是更能深入地體會文學創作者的內心深處想法,

鞭辟入裡地分析文學創作的精髓。

導致其文學評論水平高於別人很多。

譬如,他評論《水滸》中吳用給玉麒麟盧俊義算命的那一段:

“動女子小人則用軟語,動豪傑丈夫必用險語,

夫性各有所近,政不嫌於突如其來也。”

若沒有裝神弄鬼得來的豐富人生經驗,如何能出這樣的評語。

所以金爺雖然是個讀書人,但滿嘴都是江湖口啊。

但是,這位曾經吃着狗肉登壇講佛的人,還是會老去,還是會動凡心。

在做完心理醫生,以及做了很多讓世俗看來離經叛道的事情以後,

這位爺開始了自己後來最著名的工作,給小說發彈幕。

他點評的七十回《水滸傳》曾一度是印刻最多的版本。

順治十七年的時候,順治皇帝看完他點評的《西廂記》後,

評論“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時文眼看他。”

消息傳到他耳中,隨即“感而泣下,因向北叩首”。

把年少時說過的“四十不仕而不應更仕”等狂語也忘在了腦後。

但是,不幸的是,這位被一把手看上的古文高手,剛動了凡心,

現實的一瓢冷水又澆了下來,皇帝表揚完他的第二年,就駕鶴西遊了。

這剛動了走仕途的心的金大師,熄滅了心中的火,

準備繼續他的點評事業。可是禍事又來了。

真是人在家中坐,禍從天空降。

金聖嘆迎來了一生最大的轉折點,就是“哭廟案”。

“哭廟”是蘇州一帶流傳已久的習俗。

當地的讀書人,遇到當官府有不法之事不當之舉,

便聚集文廟,寫篇作文,名叫《卷堂文》,

然後大家一起向祖師爺孔聖人哭訴,

其實就是古時候的遊行示威。

金聖嘆本來是沒參加這次活動的,

他是被這次遊行示威事件牽連的。

他被牽連都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活動結束後,官府抓了人,

金聖嘆在家中寫揭帖,號召普通老百姓繼續去哭廟,

結果成了首犯,被抓。

另一種說法是,因為金聖嘆在當地文人裡面名號最響。

於是官府一直順着檢舉揭發來抓,抓到他,就算結束。

不管如何,兩種說法都能間接證明金聖嘆是當時當地的文人領袖之一

最後金聖嘆含冤被抓進了監獄。最後問了斬。


06

金聖嘆從入監獄到開刀問斬大約三個月的時間。

而這三個月的時間,是民間故事井噴的三個月。

首先他跟獄卒開玩笑

金聖嘆因哭廟案被收監,臨刑前他請獄卒帶信給家人。因為金聖嘆是重犯,獄卒懷疑信里有機密,就呈報給官員看了,結果發現上面寫着:“字付大兒看,鹽菜與黃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傳,吾無遺恨矣。”官員明白了他的意思,笑說:“金先生臨死還罵人,拿我當大兒子佔便宜啊……”



然後他還不忘老相知

話說他有一次金山寺閒遊,寺宇長老出對子難他:半夜二更半,金聖嘆一時對不上,不歡而去。臨刑時,正是中秋佳節,他猛然想起長老的出句,對出了下聯“中秋八月中”。歷史上稱此對為“生題死對”。

接着他跟兒子玩

金聖嘆行刑時刻將到,兒子前來送別。為了安慰兒子,他泰然自若地說:“哭有何用,來,我出個對聯你來對,”於是吟出了上聯“蓮子心中苦”。兒子跪在地上哭得淚如泉湧、咽喉干、肝膽欲裂,哪有心思對對聯。他稍思索說:“起來吧,別哭了,我替你對下聯。”接着念出了下聯“梨(離)兒腹內酸”。上聯的“蓮”與“憐”諧音,下聯的“梨”與“離”諧音,堪稱千古啊!

最後他還戲弄劊子手,

金聖嘆不忍心看到同難者死亡的場面,

就對行刑的劊子手:“我身上有兩張銀票,

如果你肯先殺我,銀票就歸你。”

劊子手信了他,在行刑時第一個殺了他。

刀起頭落,從金聖嘆耳朵里滾出兩個紙團,

劊子手疑惑地打開一看:

一個是“好”字,

另一個是“疼”字。

於是,這位彈幕一生,編寫段子無數的段子手,

用“好”“疼”兩個字來成全了自己的段子手生涯。

他的故事太多,並且版本太多了。

我國古代類似的才子故事層出不窮,

大部分都是民間百姓認為此人有此才,然後將許多故事附會其身。

雖然都是野史故事,但足以看出民間百姓對此人才氣的另一種肯定。


07

有詩評論金聖嘆:

縱酒著書金聖嘆,才名千古不沉淪

才子的一生是恣意汪洋的一生,

無論是少年勤學,待到成年考取功名時用行為藝術來藐視官場,

還是是當做心理大師裝神弄鬼地戲劇人生。(註:本文原作者基於對玄學術數的不了解及生活認識局限得出此論,本站不認同其對扶乩的觀點)

甚至最後的死亡的戲謔眾生,民間的金聖嘆都精彩紛呈。

書本眉批中間的金聖嘆評語更是才氣逼人。

所謂狂生,所謂才子,就當如此吧。


08

整理完金聖嘆成年的一些狂放故事,

那麼,才子為什麼成為才子呢?

翻一些有關他童年的事情,

則隱約有了些答案。

金聖嘆十歲進入鄉塾,因為怕先生責打,

將“四書五經”這些傳統經典讀得爛熟

進入鄉塾第二年,因為身體生病,休息家中

開始廣讀佛經、古典書籍,尤愛小說。

他十二歲就花五個月的時間把《水滸》評點一番。

由此可見,少年用功,奠定了其成年發力的基礎

還有一則他記錄自己小時候的故事。

某嘗憶七歲時,眼窺深井,手持片瓦。欲竟擲下,則念其永無出理;欲且已之,則又笑便無此事。既而循環摩挲,久之久之,瞥地投入,歸而大哭!此豈宿生亦嘗讀此詩之故耶?至今思之,尚為惘然!

翻成現代文就是:

一個七歲的小孩子玩瓦片,站在井邊發獃,

扔下去,他意識到這瓦片就永無出頭之時。

不扔呢,自己又會不高興。

把玩了一會瓦片,然後把瓦片扔了下去,聽了一聲響。

扔完了,卻又大哭着回家了。

這故事,到了成年,他仍然記着。

少年有同情心、同理心、惻隱之心

人長大了,仍未失初心。

這也是他為什麼如此善於揣摩人性,人心。能寫出那樣引發眾人共鳴的文字的原因。

由此,我們能知道,此人狂,但此人“真”。


來源:簡書
寫下您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