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都說“冬至大於年”,憑什麼?

2016-12-21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的冬至佳節。早晨開始,朋友圈互道冬至快樂的祝賀短信更是發不停。很多人說“冬至大於年”,這個本來只是最能代表“冬天”正中的節氣何以在民俗文化中有特別崇高的地位?

  我們知道,對北半球來說一年內只有兩天(春分和秋分)太陽是嚴格意義東升西落,晝夜相等的。在其餘時候,太陽的日出方位(辰、巳位)、日落方位都是逐漸北移的,直到夏至日到達最北點,在這段時間內日出時間逐日提早,而日落時間逐日延遲。白晝變長,黑夜縮短。夏至以後,太陽的出沒點重新南移,到秋分點時晝夜又相等,完成一年一周的運動。因此冬至這個一年中黑夜最長,白晝最短的日子雖然“陰氣”最重,但也是物極必反,陽氣復蘇的開始。所謂的“冬至一陽生”,就是這個道理。冬至有比“過年”更客觀更清晰的天文學定義,也有更深遠的哲學含義。


  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冬至就是因為這個節氣反映事物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的規律,這契合了道家的世界觀。《易經》中有一卦名“復卦”,就是對應冬至的,所謂的“復”,就是指一陽來複,恢復生機的意思。二陽是在十二月,到了三陽則是正月歲首,對應《易經》的泰卦,成語“三陽開泰”就是這樣來的,又稱為三羊開泰,代表冬去春來,陽氣重新佔據上風的吉祥含義。北宋著名易學家邵雍在其著作《漁樵問答》中是這樣闡述復卦意義的:


樵者問漁者曰:“復何以見天地之心乎?”


曰:“先陽已盡,後陽始生,則天地始生之際。中則當日月始周之際,末則當星辰始終之際。萬物死生,寒署代謝,晝夜變遷,非此無以見之。當天地窮極之所必變,變則通,通則久,故《象》言‘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順天故也。”


  站長不是古文翻譯專家,因此就無謂嚴肅地翻譯上文貽笑大方了。文中大義是,邵雍認為冬至是天地窮極之所變,變則通,通則久的象徵,因此先王在此時打破常規活動(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順應該日的意義。

本文說到這裡,站長想強調的是:很多人以為中國傳統文化是故步自封,刻舟求劍,不思改變的老古董。但我們從傳統文化對冬至日的重視可看出真正的中華文化原形中蘊含著深刻認識事物變化規律,崇尚變化革新的基因。這點還可以從《易經》中的革卦反映。革卦的卦序為第49卦,正合“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之意數,且該卦的《象》曰“君子以治歷明時”,這說明革卦跟曆法的關係。革卦說“巳,日乃孚(復)”(“巳”是冬至的日出方位,上文已述,孚是更始之意),這也間接說明傳統文化要從曆法中反映的“強調趨勢可變,積極革新更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因此我們有“滄海桑田”的成語,有傳頌商鞅變法、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歷史觀,有把外來物種的獅子吸收為傳統文化一部分(舞獅)的傳統。

  當下,很多人認為道家文化只講究崇尚自然,其實這只是知其一不知其二。道家所謂的崇尚“自然”,並不是很多人理解的大自然,或者放任不干預而隨波逐流的“自然”。這個“自然”正確理解是遵從事物發展規律(所謂的“道”),而且尤其重要的是,它強調注意事物發展趨勢會物極必反,周流不息的規律。因此《道德經》中很多句子都可歸納為逆向思維的思想,而隨波逐流的從眾行為和道家思想正好是背道而馳的。

  順便說一下,冬至除了是節氣外,還是道家最高神元始天尊的聖誕,相比世界絕大部分宗教都把歷史人物作為最高神的做法,道家的最高神並非歷史人物,而是陰盡陽生之日誕生的象徵性人物——元始天尊,這樣的定義更符合現在的科學邏輯。試想,如果把歷史人物定義為最高神,那怎麼解釋該歷史人物出生前的神仙世界?所以我一直認為,道家說的原始天尊就是宇宙冥冥中的最高科學(包含了當今科學家未知的科學),又或者是世界從無到有時的冥冥主宰。


來源:八字命理點評網
寫下您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