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余置闰法”对蓍草起卦法的影响
“归余置闰法”实行于创历的早期,在殷商历普上就有“十三月”的记载,直到春秋后期的历法闰月也可随意安插。因为“归余置闰法”是古文明的代表性置闰法,故其对早期玄学的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蓍草起卦法中用50根蓍草开始,五十这个数称为大衍之数。其来源就是因1个回归年有(365.25/7.375=49.53)个特征点,化为整数大约为50(“大衍”的“大”为副词,有大约之意),表示1个回归年大约有50个月相特征点之意。
起卦中第一步动作为从50根蓍草中拿出1根代表太极不用,所谓“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象征把49.53个月相特征点取实数变为49。
起卦中的第二步是将49根蓍草分成两堆,再从左侧一堆中取出1根蓍草不用(称为“挂一”),象征从49个月相特征点中除去不足一个朔望月的特征点(4×12=48),即来知德解释置闰法中的第三年首闰。
起卦中的第三步是分别将两堆中的蓍草四根四根地往外拨,一直拨到每堆中剩下的蓍草数目小于等于4时就把剩下的1到4根扣取不用。此处四根蓍草一组代表四时,即四个完整月相特征点。余下不足4的蓍草扣取象征来知德解释置闰法中的第五年再闰。
起卦中的第四步、第五步均是把剩下的左右两堆蓍草混合然后随机分成两堆再从左侧一堆中取出1根蓍草不用,再分别将两堆中的蓍草四根四根地往外拨,一直拨到每堆中剩下的蓍草数目小于等于4时就把剩下的1到4根扣取不用。
起卦中的第六步是计算经过第五步后左右两堆蓍草中共有多少捆四根为单位的蓍草就为该爻之数目(单数为阳爻,双数为阴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