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闰的目的在于消除阳历(回归年)与阴历(12个朔望月)之间每年产生的11.25天误差。因此保证置闰法合理性和先进性的前提就是对地球回归年长度的准确测算。由此可见把回归年长度从360天再进一步精确化到365.25天意义重大。
我国中央政权历法中最早把回归年精确到365.25天的是汉武帝颁行的太初历及东汉的“后汉四分历”(事实上,战国前的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合称古六历,都属于四分历,但历法多已遗失,太初历是现存保留最好的历法,后汉四分历是仅随其后为修正太初历误差而设,更为精确)。四分历之名缘于把1年天数精确到365日又1/4天,故称“四分”。秦汉时期的中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载药刚好365味,暗合周天之数,也表明战国到两汉期间的天文学成就已能精准测定回归年长度。
《后汉书·律历志中》云“四分历本起图谶,最得其正”,可见天文学与玄学的深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