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衍之数还是中医古脉法理论强调脉法至少需观察五十次搏动的理论来源。《灵枢·根结》云:
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予之短期,要在终始。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以知五脏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数乍疏也。
隋代医家杨上善在其著作《黄帝内经太素》中如下解释上段文字: 经脉的气在人体内运行,一昼夜为五十周,以营运五脏的精气。如果太过或不及,而不能与周行五十次的次数相应,则代表五脏无精,虽生不久,故曰狂生。《灵枢》中所谓的“脉口”即寸口,亦曰气口。在阴气未散,阳气未行的平旦之际,先将不病人之脉口以取定数,然后按于病人脉口以取定数。若其脉得四十动已,至四十一动已去,有一代者,即比五十数少,则为第一肾脏无气;若其脉得三十动已,至三十一动已去,有一代者,即比四十数少,则为第二肝脏无气;若其脉得二十动已,至二十一动已去,有一代者,比三十数少,则为第三脾脏无气;若其脉得十动已,至十一动已去,有一代者,即比二十数少,则为第四心脏无气;若其脉不满十数,有一代者,即十数少,则为第五肺脏无气。因为肺主五脏之气,肺气既无,则五脏气皆不至,说明病者死期将近。
中医诊脉的“诊贵平旦”一说认为清晨的脉象比一天其他时候准确,是最能反映病情的。明代医家李中梓在其著作《诊家正眼》如下解释此说:
《内经》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乃可诊有过之脉。”
平旦者,阴阳之交也。营卫之气,一昼夜五十周于身,昼则行阳,夜则行阴,迨至平旦,复会于寸口。斯时也,平旦初寤之时,阴气将退而未退,阳气将盛而未散,饮食未进,谷气未行,故经脉未盛,而络脉调匀,气血未至于扰乱,乃可诊有过之脉。有过,犹言有病也。
若饮食入胃,则谷气流行,直行之经,往往强盛,而横行之络,气先至者强,气未至者弱,经络之脉不能调匀,则气血之盛衰,未可尽凭矣。
可见,其注释亦用到了大衍之数。这两例正是“应于天者必应于人”的医易同源学说的一个缩影。